內容導航:
為觀眾提供更好的3D電影片源是關鍵
立體電影的原理是在兩個視角的攝像機的幫助下拍攝畫面,每個攝像機記錄同一場景,但角度有細微差別,這個差別和畫面在人左右眼分別獨立成像的角度差一樣。兩個有輕微位差的圖像在視網膜上的重疊,觀看者通過特殊的眼鏡看到這個重合的圖像,這個圖像符合我們大腦工作的機理,讓我們能感受到空間縱深感。不過問題在于:如果是利用早期的3D技術或者草率完成的后期3D技術,我們的雙眼就必須主動聚焦,雙眼的這種聚焦動作類似于雙眼聚焦于水平線或者第一平面的人物。
在觀看一整部電影時,眼部的疲勞感也就很容易產生。Fusion攝像機替代了讓人眼最疲勞的聚焦任務,它就像自動對焦的照相機一樣工作,它能根據與被拍攝物的距離實現自動會聚或者遠離。同時,觀眾的雙眼不需要再根據不同程度的立體影像而做出調整,從而能夠很舒服地欣賞影像。很顯然,這樣的設備讓導演必須時刻注意拍攝視野的深度,并需要根據這些全新的不同參數來周全地考慮場景的攝制手段,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讓觀眾看到真正漂亮的畫面。如果在拍攝過程中他們沒有注意到這些,一部3D電影就幾乎不能被稱為“3D電影”。這也是那些觀眾在看過一些所謂的“3D電影”后失望、有受騙感覺的原因。
詹姆斯·卡梅隆還更多地指出一些制片廠的不負責態(tài)度。一些觀眾抱怨道:“如果我決定花更多的錢來看3D電影,你們就應該在銀幕上反映出更貴的東西,你們給我呈現的東西應該對得起我所付出的錢!”卡梅隆則評論道:“我認為觀眾這樣的言論完全是有理由的,制片廠應該為他們不恰當的抉擇而承擔后果,如果他們繼續(xù)這么干,他們將危害整個3D市場。長期來看,我不認為他們會有損失,前提是他們吸取了教訓,不再制作這種用6周時間轉化而來的3D影片。”
卡梅隆不是3D轉化技術的盲目反對者。他自己也正致力于他自己的經典影片《泰坦尼克號》的3D轉化工作。但他將用一年時間,花費大量金錢來實現這一轉化。然而,他更愿意說服他的同行,直接利用3D技術拍攝影片。諸如《舞出我人生3》和本周三將上映的《食人魚3D》都走出了這樣的模式——好萊塢似乎已經接受了卡梅隆的意見,越來越多的電影將直接使用3D技術拍攝,甚至使用Fusion攝像機——例如《生化危機4:戰(zhàn)神再生》,以及之后的《變形金剛3》等。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文章來源:中國投影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