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基于以上考慮,在了解萬物互聯(IoE)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內涵的基礎,有了一點新的認識:萬物互聯(IoE)作為一個新概念,無論是作為企業(yè)新一輪的商業(yè)炒作,還是引領行業(yè)發(fā)展的新路標;無論是曇花一現新概念,還是大浪淘沙后業(yè)內共識,或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對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已經到來的信息社會也許有點啟示。萬物互聯(IoE)是指將人(People)、物(Things)、數據(Data)和程序(Process)通過互聯網聯接在一起,這種互聯包括人和人(People-to-People,P2P)、人和物(People- to-Machine,P2M)以及物和物(Machine - to-Machine,M2M),即實現所有人類社會所有物體(Everything)的互聯,重構整個社會的生產工具、生產方式和生活場景。這一理念至少兩方面的價值:
一是在理論上重新認識信息社會。十年前許多領導和專家?guī)ьI我們曾經對信息社會的內涵和本質進行過界定,指出信息社會是智能工具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生活,并使信息資源成為一種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促使形成新的產業(yè)結構、生產方式、社會組織、管理模式的社會。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智能工具(對應工業(yè)社會的能量轉換工具),它是指對信息進行采集、傳輸、處理、執(zhí)行的設備和產品,這些生產設備、產品以及人類自身都將被連接到一個網絡中,成為互聯網的一個個終端(《信息社會:概念、經驗與選擇》第20頁)。在我看來,萬物互聯(IoE)所提出人員、數據、流程以及萬事萬物都將與網絡聯接的理念,正是在描述十年前對我們所定義的信息社會的場景:人們能夠以多種方式通過社交網絡聯接到互聯網,基于感知、傳輸、處理的各類人造物將成為網絡的終端,人、物、數據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流程再造,基于物理世界感知和人群交互的在線化、實時化的數據與智能處理改變著我們對外部世界的響應模式。
二是在商業(yè)上發(fā)現新的市場空間。站在企業(yè)的角度來看萬物互聯(IoE)的商業(yè)價值,也許會有新的發(fā)現。從萬物互聯(IoE)的角度看信息化,所謂信息化就是物理設備不斷成為網絡終端并引發(fā)整個社會變革的過程。目前人類社會99%的物理設備尚未被連接到網絡中,預計到2015年,連接互聯網的設備將達到150億至250億,到2020年將激增至500億。伴隨著人員、數據、流程以及萬事萬物的互聯,以及P2P、P2M、M2M終端的擴展,將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思科認為未來10年萬物互聯(IoE)將會帶來19萬億美元的市場,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2013年5月發(fā)布的《顛覆性技術:即將改變生活、商業(yè)和全球經濟的技術進步》中預計,未來十年萬物互聯(IoE)有望每年創(chuàng)造6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對市場前景的樂觀或保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信息社會生產生活的場景:無網絡,不產品;無終端,不生活。
文章來源:中國投影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